關于特醫食品在醫院的渠道建立和使用思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臨床營養科
李振水主任
全國范圍內的特醫公司有一百多家,市面上廣義特殊醫學產品的各家各類產品有很多,狹義的注冊獲批的特殊醫學配方食品目前有57款產品(截止2020年12月30日)
2015年1月頒布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明確界定產品的開立者是醫務人員,由此決定特殊醫學食品使用必須是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中,其中在現實的醫療格局中,還應以三級公立醫院為主,此類機構的醫務人員掌握著話語權,使用量也最大。
現實是在醫院的渠道建立和推廣使用,還有很多具體問題需要面對,需要厘清思路,找準對策,結合自己在一線的工作有幾點意見和大家分享。
關于推進主體
首先,特殊醫學食品其本質是食品,決定在醫院端協調推進的主體應該是營養專業人員,落實到部門就是各家醫院的營養科。然而,各地營養學科建設和能力水平并不一致,很多還有待提升和加強,單純推動確實有難度,作為產品公司要結合現實,努力開拓出一套不同于藥品的推進方法和辦法,有針對性地對管理層講好特醫食品故事,協助、幫助醫院營養科推動工作進展,有代表性的樹立范式和樣板。
其次,臨床一線人員在診療過程中關注藥品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對應疾病治療的藥品管理,不論是渠道和應用已經形成多年,各家醫院大同小異,目前臨床在用的腸內營養產品,能夠滿足臨床基本需求,決定了非營養專業人員主觀上不具有積極性。特醫產品線豐富了慢病營養,在配方上有更新,功效上更具有針對性,也有作為腸內營養的特殊醫學用途的注冊產品進入臨床使用,但客觀現實是臨床一線人員對目前的特醫產品并不熟悉,缺乏基本認識,因此決定了推動這項工作的主體一定是專業的營養人員。
關于使用范圍
特醫產品是臨床營養人的武器,受到臨床營養人員規模和診療范圍的限制,基于更大范圍和領域的推廣,特醫產品一定是開放的,允許臨床所有具備資質的人員開立。
營養治療是醫院整體醫療的一部分,營養專業人要有意識,自覺將其納入診療行為中,樹立大格局,大營養的理念,立足現在,著眼未來和發展,在各自醫療機構開展的醫療過程中體現使用和應用,讓醫療和營養治療結合,讓特醫的推廣和使用的道路越走越寬,從而有利于特醫事業的發展壯大。
關于推進中的招標遴選
建議由營養科發起,聯合醫務處、財務科/物價處、招標辦、物資科、審計、紀檢等成立招標小組;遴選特殊醫學用途產品,以臨床需求為主,采取臨床科室提交需求和營養科推薦相結合的方式,根據產品優勢,價格等因素最終確認招標,滿足不同患者治療需求。做好過程管理,程序規范、開放、透明,杜絕暗箱操作,建好防火墻。
關于處方與收費
臨床醫生與營養科協作處方
在這種模式下,臨床醫生和營養醫生是一種分工、互補、協作的關系。在患者存在營養風險需要營養干預的情況下,由臨床醫生直接通過標準化的特殊醫學用成品處方滿足患者的營養攝入需求,這些患者的營養支持并不一定需要營養醫生介入。而針對病情復雜的患者,可以由臨床醫生發起會診需求,由營養醫生負責個性化處方制定。在整個過程中,不論是特殊醫學用食品風險監控、還是配送管理應該由營養科負責。
將特醫食品納入系統電子化處方或醫囑系統
這種模式像開藥一樣,能有效的防范醫療風險,再通過系統將處方信息同步到營養科,完成后臺的一系列管理流程?;韭窂绞怯尚畔⒖茖脶t囑系統,分類在營養/其他、項目為營養干預/腸內營養/特殊醫用食品、子菜單中選擇具體產品,電子化完成醫囑處方。收費類型計入治療費/其他費,至此實現院內閉環收費。
關于監督管理和質量控制
在醫院成立“臨床營養管理委員會”或“特殊醫用食品管理委員會”(類同藥事管理委員會)組織機構,旨在:
1 推動相關臨床營養治療和特殊醫用食品指導原則的制定并督促實施。監測、評估本機構腸內、腸外營養制劑使用情況,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
2 審議臨床需求提出的特殊醫用食品及營養制劑供應目錄。
3 承擔對醫務人員進行營養診療培訓,普及特殊醫用食品及營養食品管理相關法規、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范等職責。
- 國內首個特殊食品技術創新中... 2021-09-16
- 9月9日上午,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特殊食品)獲批新聞發布會在無錫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該技術創新中心是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批準建設...【詳細】